黑河传奇,西北荒漠中的干涸重生与生态奇迹

黑河 更新于:2025-09-15 06:49
  • 兰花草0088
    黑河:从干涸绝境到重生的生态传奇
    在我国广袤的西北大地,一条古老而又充满传奇色彩的河流静静流淌,它就是黑河——我国第二大内陆河。黑河全长928公里,发源于青海祁连山,一路奔腾向北,流经青海、甘肃、内蒙古三地,穿过河西走廊,最终蜿蜒汇入巴丹吉林沙漠西北缘的东居延海 ,宛如一条生命之脉,滋养着沿途的土地和人民,承载着千年的历史与文明。
    曾经,黑河的下游却陷入了一场可怕的生态危机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起,随着黑河中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增长,用水量急剧增加。人们在中上游大量修建堤坝、水库和引水渠,将珍贵的河水截流用于农业灌溉和城市发展 。位于中游的张掖,凭借着黑河水的灌溉,绿洲不断扩大,农业繁荣,城市蒸蒸日上。然而,这种发展却给下游带来了沉重的代价。中游用水量的大幅增加,使得流向下游的水量锐减。起初,下游断流只是季节性现象,每年约有百天无水,但情况逐渐恶化,断流天数延长至两百天,最终下游河道彻底干涸 。
    1961年,西居延海率先干涸,曾经波光粼粼的湖面消失不见,只留下一片干涸的湖床;1992年,东居延海也未能幸免,彻底从地图上消失,变成了一片白花花的盐碱地。生态的恶化如多米诺骨牌般引发连锁反应,地下水位急速下降,额济纳旗四十万亩胡杨林因缺水而大片枯萎、死亡,绿洲面积大幅缩水,一半的土地被流沙吞噬 。到了2000年,额济纳旗一年之内竟发生二十多次沙尘暴,漫天黄沙甚至能飘到几千公里外的北京城,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生态环境。
    面对黑河下游生态即将崩溃的严峻形势,一场大规模的拯救行动在2000年拉开了帷幕。水利部门决定对黑河全流域的水量进行统一管理和调度,开启了艰难而又伟大的生态修复征程。
    “全线闭口,集中下泄”是这场拯救行动的第一个重要举措。命令下达后,黑河沿线六十多个大大小小的引水口全部关闭,禁止从河中取水,目的是将积攒的河水集中下泄到下游,让东居延海重新“喝”到水。但现实困难重重,长期干旱的河道如同巨大的海绵,贪婪地吸收着每一滴水,河水在流淌过程中不断下渗,第一次调水时,水头甚至未能抵达终点东居延海。但人们没有放弃,经过反复尝试和科学调度,终于在2002年,一股细流抵达了干涸的东居延海,让人们看到了希望的曙光。
    真正让黑河下游生态得以持续改善的关键,是“九七分水”方案的严格执行。该方案明确规定,无论中游地区自身用水需求如何,都必须保证约六成的水量流向下游。这一方案的实施,对于中游用水大户张掖来说,无疑是一场巨大的挑战。减少六成用水,意味着要缩减六十万亩耕地的灌溉面积,直接关系到无数农民的生计和地区经济发展。但为了拯救整个黑河流域的生态,张掖毅然决然地做出了“壮士断腕”的决定,开启了深刻的自我变革。
    张掖彻底摒弃了大水漫灌的传统灌溉方式,大力推广高效节水技术。田野里,一排排喷灌设备有序旋转,将水均匀地洒向农作物;一根根滴灌管道如同毛细血管,精准地将水输送到作物根部,每一滴水都得到了高效利用。经过多年努力,张掖建成了数百万亩的高效节水农田,每年节省超过一亿立方米的水资源,这些宝贵的水都补给到了黑河下游 。
    从2005年开始,黑河下游的生态状况迎来了质的转变。在持续稳定的水源补给下,东居延海摆脱了干涸的命运,湖面面积基本稳定,常年保持在三四十平方公里左右。碧波荡漾的湖面再次吸引了成群的水鸟嬉戏,黑河两岸的地下水位开始缓慢回升,曾经枯萎的胡杨林重新焕发生机,绿洲面积增加了上百平方公里,风沙天气明显减少,天空愈发湛蓝。
    如今,黑河已经连续21年不再干涸,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“复活”。生态的恢复不仅改善了当地的环境,还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经济回报。金秋时节,额济纳旗金色的胡杨林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观赏,旅游业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。早在2016年,游客数量就突破了百万人次,旅游收入超过二十亿元 。甚至在冬季,上游融化的冰水也会被科学调度到下游,灌溉草原,为牧民的牛羊提供充足的水草。
    黑河的重生,是人类对生态破坏深刻反思后的积极行动,是科学治理与不懈努力的成果,也是上下游地区顾全大局、团结协作的胜利。它让我们深刻认识到,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我们的家园,合理利用水资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。这条曾经在干涸绝境中挣扎的河流,如今正以蓬勃的生机,继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生态传奇,也为其他面临生态困境的地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。
    举报

你的回答

单击“发布您的答案”,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